酒事中,普遍认同权威性的,是自1952年至1989年的五届评酒会。评酒会评选出的名酒名单,成为老酒收藏者必知的基本常识。而这些名酒,亦是收藏界的香饽饽,有些甚至因为市场稀缺一酒难求,炒出数十万元的高价。未来我将顺着评酒会的发展脉络,谈谈不同时间段里名酒的故事。
本期的重点,是召开于1963年的第二届评酒会。
老酒收藏第二届评酒会与八大名酒
在届评酒会召开后的十年,第二届评酒会开幕。在这十年间,酒业的权利归属发生了变化。曾经由财税部门管理的专卖局被取消。酒的产、销分开,生产划归轻工部,销售划归商业部;而此时,酒的专卖,即是国营商业对烟、酒、糖三类物资的包销形式。各地成立了一大批糖烟酒公司,这些公司隶属商业部,是计划经济的产物。
1963 年,第二届评酒会在北京召开,此时酒样的选送则由轻工厅、商业厅共同签封。事实上,这届评酒会才真正称得上是严格意义的评酒会。在这次评酒会上,次制定了评酒的规则,评酒委员按照酒的色、香、味百分制打分写评语。
五粮液酒,由于1953年酒厂尚未恢复生产,错过了届评酒会。在第二届评酒会上,一举夺魁,名列名酒之榜首。在这届评酒会上,获得八大名酒称号的品牌分别是:五粮液、古井贡酒、泸州老窖酒、全兴大曲、茅台酒、西凤酒、汾酒、董酒。
这样的排名方式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,十年前名声大噪的四大名酒竟只有泸州老窖酒挤入前三甲,而茅台则屈尊第五,汾酒更是掉到倒数第二的位置。据说,评酒会的评选结果公布后,海外记者曾问到:“为什么国宴招待用酒用第五名的茅台酒,而不用名的酒?”
值得注意的是,八大名酒前四名在现在看来均是浓香型白酒。这其中是否有什么蹊跷?
客观来说,当时的评酒师要在196种各类酒的酒样里区分优劣,让他们大口喝酒是不现实的,评委们更多的是“看色、闻香、浅品”,在这些主观评判中,闻香便成了主要依据。因为这些客观原因,以致香气大的酒得分高,而清香、酱香、凤香、董香则不占优势(当然,此时的还没有香型的概念,但评委们对香气的判断还是有据可依的)。
老酒收藏点评:六十年代产的八大名酒,如今已难觅其踪。然而,这八大迄今为止仍然是人们收藏陈年白酒的主要依据。在整个陈年白酒市场,名酒的升值潜力更大、更容易引起炒家的关注、变现更容易,这已是不争事实。
以第二届评酒会评选出的八大名酒一名董酒为例,近年来1993年以前产的红董,其行业内流通价格(非市场零售价)早已突破千元大关,而这个价格放在三年前不过五六百元。其价格增长,是所有名酒中快的。
这其中有资本炒作的因素,亦与该酒迎合了某些高端人群的消费心理有关。曾经被大家认为是性价比高的红董,相信过几年,也将会变成人们可望不可及的收藏级老酒。